肝脏是药物代谢与毒性研究中最重要的器官之一,具有关键的作用。原代肝细胞(Primary Hepatocytes)保留了完整的细胞特性及生理水平的酶和辅助因子,包括膜结合酶,如细胞色素P450(Cytochrome P450)混合功能氧化酶,以及胞质酯酶,涉及肝脏的所有代谢途径。因此,原代肝细胞被广泛视为构建体外肝脏模型的金标准,尤其在药物相互作用、药物代谢及药物毒性研究中受到极大关注。本文将概述基于原代肝细胞的两维(2D)和三维(3D)培养模型及其在药物研发中的应用。
一、原代肝细胞分离
原代肝细胞的分离一般采用两步胶原酶灌注法。对于较小动物,通常通过门静脉或下腔静脉进行肝脏灌注,而较大动物则可通过肝叶或肝节段进行灌注。在成功分离肝细胞的过程中,有几个关键因素:首先,使用无细胞毒性的胶原酶;其次,掌握适当的消化时机,因为消化不足或过度均会损害细胞的活力;最后,确保良好的肝脏状态,以降低缺血损伤的风险。标准的原代肝细胞药物研究要求包括:实验开始时活率80%,实验过程活率下降<20%等。
二、原代肝细胞2D培养
悬浮肝细胞模型能够提供完整的药物代谢酶和辅助因子,适合研究不同的代谢清除途径。然而,随着体外孵育时间的延长,悬浮肝细胞的活率和酶活性会逐渐降低,通常孵育时间限制在4小时以内。为克服这一限制,可以采用悬浮肝细胞接力方法,开展长达20小时的实验。贴壁肝细胞模型通过胶原包被的培养表面进行培养,但通常会出现细胞极性和功能的改变,且缺乏必需的非实质细胞支持,限制其药物代谢能力的精准评价。
三、原代肝细胞3D培养
球状体模型通过超低粘附培养或悬滴培养等技术形成直径为150-175µm的细胞聚集体,具有良好的细胞活性并维持药物代谢相关酶的稳定性。但由于肝脏细胞的复杂结构,目前尚不能完全复制肝脏的小叶特征。肝类器官模型则基于干细胞和分化细胞构造3D结构,能够有效再现肝脏的生物学特性。
四、原代肝细胞共培养模型
原代肝细胞在共培养模型中可以与其他细胞类型(如成纤维细胞、肝窦内皮细胞)进行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,帮助研究药物性肝损伤及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。通过强大的共培养系统如HepatoMax™,原代肝细胞能够维持良好的药物代谢酶活性,适用于慢代谢化合物清除率的研究。
尊龙凯时致力于提供高品质的生物医学研究解决方案,从原代肝细胞的分离培养到相应的辅助产品,均秉承其品牌理念以支持药物研发的各个阶段。对于生命科学领域的探索以及药物性肝损伤的研究,尊龙凯时将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与服务。